English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皮鞋大王

200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人选事迹
2000-04-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整理 我有话说

在苏北盐城出现了一个走向世界的品牌——“森达”。

1999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认定“森达”品牌价值28.42亿元,进入全国前20个大名牌行列。

朱相桂这个土生土长的苏北大汉,带领森达集团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创造出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世界名牌。他们生产的皮鞋,从集镇的地摊到立足盐城,再走向南京,打进上海,继而逐鹿中原,称雄全国。“森达”的发展,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1976年深秋,朱相桂辞去国营厂的工作,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办鞋厂。当年为了打开销路,朱相桂曾背着皮鞋沿街叫卖;鞋厂初步发展后,他也曾坐卡车一路推销。

“森达”的牌子创出来了,但朱相桂并不满足。他先后10多次到欧洲考察制鞋业,对集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使之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996年,一家世界著名的制鞋企业希望高价收购“森达”品牌,朱相桂不愿意,他追求的是创自己的牌子。1997年“森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998年,“森达”在欧洲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朱相桂远赴鞋的王国意大利考察,选择了三家知名的外国制鞋企业,为“森达”定牌加工,在国外生产“森达”皮鞋。很多专家认为森达集团此举改变了中国制鞋业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历史,使中国制鞋业与国际制鞋业进一步接轨。1999年8月,意大利制鞋专家马尼龙格先生看到森达集团一流的管理和时尚新品后,赞叹它是中国制鞋业竞争实力最强的企业。

皮鞋市场的饱和,使许多鞋厂纷纷打折倾销,朱相桂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设计上高投入,他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人才就有了生机,他不惜高薪聘请台湾和意大利的设计大师,以求产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同行们敏感地注意到,“森达”的产品市场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始终不曾萎缩,这是为什么呢?朱相桂总是与众不同,皮鞋市场竞争激烈,当很多人建议在产品规模、市场、效益突飞猛进的基础上,要搞多元经营,以求快速增长时,朱相桂却以独到的眼光坚持把皮鞋产业做大、做好、做强。一方面推出系列产品,一方面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除了生产高档成人鞋外,还生产中低档成人鞋和童鞋。同时生产优质PU鞋底大量出口,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多年来,森达不仅发展了事业,也造就了一支由农民组成的管理、设计、营销队伍。森达的员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朱相桂深知员工的基本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要求。10年前,他制定出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掀起农民队伍的改造热潮,使农民成为工业的行家里手。在企业内部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生产、销售推行末位淘汰法。年年派出企业骨干到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这些人回来后在各个岗位挑起重担。“森达”人引以自豪的是他们拥有300多个世界一流的制鞋设计、管理人才。

朱相桂大事操心,小事也操心。员工们都说他的记性特别好,听到谁有困难,他都记在心里,帮助解决。员工觉得他亲如自家人。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良好的领导形象,使员工更加拼搏进取,也使企业发展有了内在动力。赵阿根是个销售员,他一直到肝癌晚期都坚持工作,直到倒在异乡客户的门前。临终时,他拉着朱相桂的手说:“我所以拚命干,是因为有你这样的领导。”

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大师马尼龙格·奥大维尔忘不了在中国度过的圣诞节。那年他来不及赶回国,晚上,当他像往常一样走进餐厅时,只见彩灯闪烁的圣诞树矗立在眼前,在悦耳的歌声中,森达的员工向他祝福。原来,一个星期前细心的朱相桂就悄悄派人到外地采购圣诞礼物,要给马尼龙格过一个特别的圣诞节。有感于朱相桂的真情,马尼龙格先后引荐了十多位意大利设计师到森达集团工作。

(本报记者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